其實這篇是舊文了,之前在整理檔案時,無意間又發現的東西.這是當我高一時,我們學校的地理鐘寶珍老師派給我們的作業.我還蠻幸運的,國高中遇到的地理老師都很好,很會教也很會說故事,這大概是我喜歡地理課的原因吧?鐘寶珍老師常常到世界各地去玩,她還有一個在德國的德裔男朋友呢(真厲害......)所以她上課時會講很多很好玩地國外風土人情與奇聞,不過班上很多人認為三類不需要學所以地理課都沒好好上,但是我學的蠻開心的.


        好啦!扯完了來講正題,老師當時放了一部在講中東的記錄片給我們看,然後要我們寫心得,假如沒記錯的話,我記得我這篇拿94分,高的有點讓人訝異.現在我回頭看我兩年前寫的這篇,感覺上竟然比我現在寫的某些文章還成熟......@___@,好啦,廢話扯多了....來看正文吧!!!

 

美麗天堂觀後感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仇恨到底是什麼?雙方又是如何看待對方的攻擊與報復?本片導演花了多年時間,在中東的西岸地區,拍攝多名小孩的紀錄片。每位小孩都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經歷,對宗教的虔誠度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他們每天都活在這團漩渦中。

 

中東,一個神所賜與,到處流著糖與蜜的仙境,到了現在後,卻因為許許多多的原因,使得它每天都在戰亂之中。從以色列建國後這些年來,已有不計其數的人死在雙方的攻擊與報復中,而它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活在這環境中的孩子。

 

記錄片中,鏡頭隨著導演的移動,帶著大家進入這神秘的國度。相較於數個月前曾看過同樣是記錄片的「生命」,導演在錄音方面處理的很好,並且不時插入中東當地的音樂,使觀眾很容易就能融入電影之中。

 

影片一開始是講一對以色列雙胞胎的生活,從早上睡醒,到車站後,撘公車的時間,卻是他們最怕的時候,因為公車人多,可以造成較大的死傷,因此成為巴勒斯坦激進份子的自殺工具。以色列的人民們,就是這樣心驚膽跳的過每一天,不知道,哪一天會搭上末班的公車。另外有一名以色列小孩,未來將接續他父親,成為宗教的人士。對他而言,巴勒斯坦倒不是最主要的問題,因為他生活在阿拉伯人同樣視為聖地的城市,所以他倒不用那麼恐懼,可以專心於他的宗教上。而另外一位是生長在普通以色列家庭的小孩,他和他妹妹,他們信教,從妹妹的口中知道,他們過著猶太人的生活,可能是大人和舊約聖經帶給他們的觀念,他們認為這塊地是猶太人的,沒有人能夠跟他們搶。

 

導演在簡單敘述了以色列佔領約旦河西岸,使許多阿拉伯人流離失所,住進難民營後。就帶著大家來到難民營。難民營中有位男孩,他的朋友在12歲時,被以色列軍開槍擊斃,從此他就非常的氣憤以色列人,認為所有的阿拉伯人應該都要反抗以色列才行,講的話也因此蠻激進的。另外一位女孩,他的父親因為被當作威脅以色列安全的激進份子而被拘禁在以色列監獄,只能透過書信和她連絡,許久才能探望她父親一次。導演透過這些不同的小孩,敘述著不同背景對以阿問題的看法。

 

對於以色列正規軍的攻擊,阿拉伯人民們只能用石頭和自殺炸彈等攻擊,來要求以色列正視他們流難的問題。而以色列對於這些恐怖攻擊,所採取的是進入難民營,鎮壓和反擊,來使巴勒斯坦人民不再攻擊。可是這種以暴制暴的做法,並不能帶來他們所想要的效果,反而造成巴勒斯坦人民的憤怒,看到身邊的朋友、親人死在以色列軍的手下,孤單的活在世上,倒不如引爆自己來對以色列報復,並在天堂和家人相會。這種反反覆覆的攻擊、報復,攻擊、報復,所帶來的,不是以阿問題的解決,只是造成雙方的關係更僵,無辜死在戰亂中的冤魂,不得安息,反使活在世上的人們,更加仇視對方。雙方眼中看到的,都是對方的攻擊,無辜的親友傷亡,心中的怨恨便因此增加,管他是否是兇手,只要和自己是不同種族的,就是敵人。

 

大人們因為從小時後到長大,看到許許多多戰爭慘況而使自己對對方的恨意消除不掉,而小孩們受到大人的影響,也跟著憎恨對方。

 

採用鎮壓手段的以色列軍,弄巧成拙,所以趕緊想其他對策,那就是檢查哨。有了檢查哨的設立後,既然無以色列頒發的通行證,巴勒斯坦人就步行進入耶路撒冷,自以為聰明的以色列,認為此法可以杜絕掉恐怖攻擊,也許,此法可以過濾掉大半的可疑人士,但是他們沒想到,巴勒斯坦人看到以色列人通過檢查哨時可以直接開過去,而他們則必須要排隊等著受檢查。這是一種恥辱,一種不尊重人權的歧視,不斷的提醒巴勒斯坦人,你們是亡國的人,你們沒有國家,你們是難民。這種做法,反而會激起人民心中的怨恨,更是阻饒雙方人民交流的障礙。片中有一幕在耶路撒冷城裡,巴勒斯坦老師問他的學生:「你是哪國人?」沒有一個不回答:「巴勒斯坦。」難民營中那女孩在表演完舞蹈後,台上的小孩們齊唱巴勒斯坦國歌,台下的家長們,每個更是激動。他們藉由這些表演,不斷的提醒他們,我們要建立自己的國家,更激起他們的民族主義,這是以色列所無法斷絕的。

 

因為檢查哨,雙方的人幾乎不往來,而在拍攝多年後,導演開始嘗試讓兩方的小孩們接觸,對他們而言,這幾乎是創舉。在導演的湊合下,巴勒斯坦小孩討論後,他們邀請了不信教的雙胞胎們到難民營玩。見到面,一開始大家都還有些尷尬,可是漸漸的也就不那麼見外,他們帶著雙胞胎看難民營內於抗爭時留下的彈孔,還有牆上的塗鴉,訴說著對以色列侵略的不滿,而雙胞胎也說著在以色列內被巴勒斯坦暴徒擊斃的母子兩。這時大家才知道,兩邊都是受害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都經歷過亡國之痛,所以兩方都不會退讓,在這情況下,一定會發生流血衝突,這不是單方的錯,這是多年來交橫縱錯的各種理由下所造成的犧牲,沒有人願意見到這一幕,也沒有人在幕後後煽動。

 

兩邊的傷與恨都是難以抹滅的,這時,需要的是包容和體諒,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想,就可以發現,仇恨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隔離與鎮壓,或是自殺報復,都只會讓原本的問題更加複雜,並延續下去。導演在電影中插入兩幕,一幕是雙胞胎的排球比賽,在冠亞軍中落敗,只拿到第二。而法拉在100公尺短跑中也只拿下第二名。兩者都同樣嚐到落敗的滋味。而在相見時,他們談到運動,每個都非常的興奮,都有說不完的話題,拋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民族仇恨,兩方的人其實有共同的興趣,與可以討論的議題,一起遊戲,享受不同的美食,兩方其實是可以成為好朋友的,只是誤會太多與成見,讓他們都沒有機會看到對方的另一面。

 

他們就在快樂中度過了一整天。在歡樂的一天到了尾聲,雙方都了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想殺死對方,並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討厭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會如此反抗並不時因為他們天生殘酷、血腥。整部片,我最感動的是這一幕法拉說的話,一個本來如此激進,巴不得所有以色列人死光的小孩,他最後竟然哽咽得說等導演回去後,他們和雙胞胎們的友誼就會斷裂,他非常不希望這發生。因為雙方是屬於不同邊的,社會不允許他們交流,他們好不容易才認識到了對方,卻要因此而分開。

 

兩年後,導演又回去拍攝,除了兩位以色列小孩外,其他地方長大的小孩都願意好好的認識對方,和對方相處,這似乎是全新的開始。誰說以阿衝突是永遠解不開的死結?也許解法就是在這群孩子中,透過交流,包容與諒解的想法開始萌芽,距中東和平也就不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b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